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3-09-15 发布人:邓玉良 点击数:674
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究、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自我管理、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为此,以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拓展类课程(第二课堂)+提升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跟岗实习)为线索,加入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构建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开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深入企业调研,利用驻厂带班实习、深入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学习和接受新理念,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工作着装、身体素质、精神面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相关细节的要求;分析机电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使用的工具仪表、岗位面对的机电元器件和机电设备,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员工自身素质发展所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岗位调研报告和工作任务分析表。
组织教师团队分析信息汇总表,研究工作过程各个信息点的关系、知识点的拆分效果。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知识点、历史由来、相关企业文化、国家战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中将学科知识和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以团队的形式设计课程情景,把学科知识点的历史由来、相关企业文化、国家战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融入学科知识点,在教学当中模拟和实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基于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模式,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的机电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以及广东珠三角经济区的机电技术应用领域行业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知识、机电设备的装配、维修和维护技能,能在机电行业企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修、自动生产线维修、维修电工等工作的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为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出的本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指本专业毕业生刚毕业进入社会可以从事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发展岗位主要指本专业毕业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经过调研分析,将本专业主要初始就业岗位设定为电机装配工、电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等,主要发展岗位为供用电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等。
将专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務作为专业课程的内容,例如,电机装配工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交、直流电机装配和交、直流电机维护、维修,电工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家庭电路的安装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操作视频、元器件多方位展示、生产现场的讲解方式,形式丰富多样,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模拟生产场景切换,信息量丰富,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对专业岗位认知逐渐清晰,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三)开展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成立焊接小能手兴趣小组、电气安装兴趣班、编程控制兴趣班等,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锻炼平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培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以第二课堂作为正常教学的强化和补充,以少数精英带动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各种技能操作过程中,按企业 6S 要求进行组织管理,将职业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环节。不定时地在校园举办家电维修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入校学习一年后,在第三个学期安排机电专业中职班学生去企业进行教学跟岗实习活动,深入企业体验职场生活,培养学生个人修养、创新实践、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和校园家电维修服务活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得到加强,为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
为了能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教师和学生需要构建“师徒”关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学理念培训活动。例如在教师中开展工作过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教师认识职业,并有效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不同形式的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关注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树立符合时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关心社會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