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开题论证书
发布时间:2023-12-22 10:22:22 发布人:于秀琴 点击数:96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备案课题开题论证书
课 题 名 称 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于秀琴 韩守金
负责人所在单位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开 题 时 间 2023年12月13日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活动时间:2023.12.13活动地点: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市金坛区汇贤南路1号)行政楼308会议室 评议专家:常州市教育科学专家张桂春、赵一凡,金坛区教科研专家王志忠 参加人员:四个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组主持人共5人、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教科研管理领导小组3人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选题与核心概念 我们申报的课题名称是《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核心概念: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它是指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够达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对学生进行与劳动有关的品质修养和行为能力教育的综合素质。它一般表现为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具有的理念、知识以及能力。劳动教育理念是劳动教育素养的核心,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是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内在的支撑,三者既独立又相关联,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中职阶段劳动教育应“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在劳动教育的理念、知识和能力上都有着特殊的指向性,中职教师应着力提升的是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下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 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突出表现在利用外在条件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上。中职学校有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发展的需要,有大量开展社会实践的办学优势,教师要利用好资源优势,在已形成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下,借助系部、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既能贴近时代与社会就业需求,又能磨砺意志、塑造品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关键路径。 中职教师提升劳动教育能力,既要以丰富和优化内在要素为主体,打造形成自身优势,又要善于吸引外部资源。内外融合,培养综合素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劳动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德智体美劳同向同行,方能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职教师是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发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决定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成效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成效。 课题以发展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解决中职教师劳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课题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①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当具有的理念、知识以及能力,劳动教育理念是劳动教育素养的核心。课题的首要目标是研究教师在劳动教育理念方面的认知达成路径。中职劳动教育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重视劳动教育改革创新,重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在锻炼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又滋养学生的精神层面”。 ②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是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内在的支撑体系。课题下一步要以丰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发展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为目标开展研究。课题先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历展开个案研究,研究具体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在知识能力发展上契合教师素养提升的特殊性和情境性。课题还要研究对中职教师具有普适性的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主要涉及劳动教学开发与设计、劳动教育实施和劳动教育评价。 ③实践是体现教师劳动教育素养、验证劳动教育实效性的试金石。让教师学会开展既贴近时代与社会就业需求,又能磨砺意志、塑造品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课题的重点目标。这一目标要在情景体验中实现,要跳出思辨研究的固有框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利用中职学校大量开展社会实践的优势,选取具有职教特色的活动,开展指向职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旨在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案例研究。
(三) 研究内容 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 课题申报阶段,课题组已研读了 《习近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指导性文献,找准了政策导向。还通过知网查阅、学习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逻辑演进与实践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等专业书刊资料,了解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研究显示,新时期劳动教育研究已有诸多成果,在打造劳动教育结构新模式、构建劳动教育内容新体系、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新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 课题组再进一步学习了《教师劳动素养内涵与培养途径探析》、《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核心要素与培养路径》、《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五育”并举构建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生态机制与测评研究》等与本课题关联的文献,学习借鉴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研究成果,对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素养维度和组成要素有了初步认识。课题实施阶段,我们将更加重视文献阅读与研究,寻求支持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课题组将在中职学校的育人环境下探讨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找准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探究教师劳动教育理念提升的达成目标。要以领悟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为主线,瞅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发展方向,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
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现状研究 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课题下一步要调查中职教师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分析个案教师的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的构成与发展现状。 课题组要开展观察、问卷调查、半开放式访谈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调查活动,了解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将以搜集本校教师劳动教育相关数据为主,对于课题研究中需要增加样本、扩大覆盖面的研究内容,再寻求支持,到周边中职学校调研。 中职学校各系部专业课教师需要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劳动素养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班主任和社团辅导老师通常是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课题先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历展开个案研究,研究具体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在知识能力发展上契合教师素养提升的特殊性和情境性。
课题还要研究对中职教师具有普适性的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主要涉及劳动教学开发与设计、劳动教育实施和劳动教育评价。 要发现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偏差,关心中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产生的困惑,关注中职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找准需要开展研究的共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纾困解难,直面问题才能激发创新,我们期待着课题调研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这一步是继理论学习和调查访问之后的总结思考,课题组要集思广益,对发现的问题和找到的差距进行科学的分类,或对应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解决方案,或另辟蹊径给出有创新价值的解决方法。
通过学习国内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先进经验,借鉴相近课题研究的成果,我们初步归纳出以下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路径: (1)从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内在构成要素的维度提升。丰富、发展和完善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自身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施教能力、劳动教育素材与资源的挖掘能力等。 (2)从教师劳动教育施教过程的维度提升。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过程,可以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既可以尝试程序化,也可以大胆创新。 (3)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锻炼提升。利用好中职学校大量开展社会实践的办学优势,设计实施既贴近时代与社会就业需求,又能磨砺意志、塑造品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关键路径。研究这一提升路径也是课题的重点内容,我们将选取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案例研究。
课题组有“于秀琴班主任工作室”的资源积累,工作室将近年内组织开展的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整理为“十个篇”,有宿舍物品收纳篇、田地劳作实践篇、专业岗位实习篇、手工文创制作篇、家校联动共推篇、烟火生活日常篇、志愿活动公益篇、安全交通践行篇。这类活动将能作为研究塑造学生劳动素养、职业素养,研究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合适的情景载体。 上述路径是预设的研究方向,随着课题的开展实施,内容上会加以细化和充实。集全组成员智慧,出创新创造成果,是我们力争的目标。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研究中职教师劳动能力提升路径为目标,所述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研究对象为中职学校承担劳动育人任务的教师。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上,因此课题在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案例研究时,也可以将研究对象指向学生的劳动素养、职业素养。转换后的研究将更符合课题组现有的人员构成和能力条件。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文献资料法:到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各大期刊网站,如维普、中国知网就“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词收集和检索相关资料。 调查研究法:使用问卷法、个案访谈法调查区域内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个案教师具备和发展自身劳动能力的现状,与前期文献理论研究的成果比对,探究符合中职教学实际、有适用价值的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案例分析法:选择能渗透劳动教育的题材,精心组织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将活动过程进行规范化设计。也可以选取有完整职业体验的职业项目,设计和实施一个较长期的项目教学计划。案例研究要依据职业教育内容以生产性和技术性为主的特色,重点研究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受劳动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丰富职业体验,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社会属性。这是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核心要义。例如,在“专业岗位实习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选取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岗位实习经历,复盘完整的岗位实习过程。案例可以通过真实的职业情景,从学生视角领会如何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成为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合格从业者;也可以通过指导实习的流程与细节,从教师视角总结培养锻炼学生适应能力、提升技艺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益经验。
(五)组织分工 主持人负责组织课题申报、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工作等事项,负责将各阶段材料上传网络管理平台。负责制定安全可行的劳动教育活动计划,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有效落实,各项预期成果能按时兑现。 全体组员参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理论素材,将它们运用于课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徐森、鲍彤老师负责组织本校教师劳动教育问卷调研;协助主持人制定访谈计划和开展个案教师调研。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刘方媛、奚萍、孙雪萍老师参与组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课题内容契合的劳动教育活动计划并实施。记录分析活动过程,总结活动经验。 全体组员参与论文、调查报告撰写。以课题内容为方向,依据调查数据信息,系统分析,撰写高质量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研究过程与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23.09-2023.11) (1)全体成员进行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参与理论学习及分析讨论。 (2)集体研讨,尝试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探讨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理念、知识、能力要求以及提升路径。 (3)主持人撰写开题论证书。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23.12-2024.08;2024.09-2025.08) (1)继续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学习和研究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和特征、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要义等。 (2)进行调查研究。徐森和鲍彤老师负责设计问卷,在本校开展问卷调查;主持人带队进行个案教师访谈。2023年秋期至2024年春学期末完成数据材料汇总整理。集体研讨,分析区域内中职教师劳动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原因。 (3)形成阶段性成果。结合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以及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探讨新时期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尝试构建一个理论上的路径系统,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2024年8月主持人汇总课题组中期研究成果,填写课题中期评估表。 (4)开展实践研究。2024年秋学期,拟由刘方媛、奚萍、孙雪萍老师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案例研究,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并实施。在2025年春学期,拟由主持人牵头,全组协作,设计和实施一个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案例。活动与项目的具体内容待定,案例研究旨在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找到契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25.09—2025.12) (1)主持人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2)主持人汇总最终研究成果。 主持人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系列论文,主持人填写结题鉴定书。
(七)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拟命名“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以“探究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为内容,由主持人负责撰写研究报告文本。 (2)论文 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全体组员积极撰写论文,题目自拟,论文主题要体现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主持人负责汇编整理。
(八) 经费预算 组员自筹部分研究经费,学校划拨的经费拟用于聘请专家理论指导和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研究 (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03 [2]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3.10 [4]檀传宝 《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19(2) [5]郑瑞强、胡军华、付仙兵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逻辑演进和实践探索》职教论坛2021.07 [6]钟苗 《教师劳动素养内涵与培养路径探析》高教论坛 2021.06 [7]吴济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生态机制与测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21.06 [8]吴迪《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五育”并举构建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吉林教育 2023.18 [9]苗钊宽、王迪君《“一核三阶四维”: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与研究》中国培训 2023.06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王志忠: ①关于课题申报名称《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改为《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调查与实践研究》,因为调查研究非常具有专业性,需要技术支持,故不建议更改。 ②关于课题核心概念,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开题报告中的表述尚不明确,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中职学校的职业特色加以研究和表述。 ③关于课题研究方法中的劳动教育课例实验法,似乎难以验证出教师能力的提升。建议将课例实验进行调整,围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十个篇”(于秀琴老师将课例实验解释为劳动实践活动“十个篇”)开展指向中职学生劳动素养的案例研究。
赵一凡: ①关于课题核心概念,界定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时,不同的老师的能力要求应该有所区分,一概而论的定义是不科学的。 ②关于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开题报告中的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三个内在维度加一个外在维度的构成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维度之间显然有交叉重合,建议调整表达方式。 ③关于研究目标,我们能做到的是做好劳动教育课程,而构建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标准是做不来的,建议课题调整为研究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研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张桂春: ①课题目标、内容需要作较大调整,否则中期评估难以立项。 ②要靠船下篙,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建议找准切口,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开展研究。 ③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体现职业要求,要领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研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教育研究要与专业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来,要面向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发展。课题在这方面太薄弱,需要显著加强。 ④不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要求不同,教师承担的劳动育人任务不同。课题要体现中职阶段的特色,研究在劳动教育中加强职业体验。模拟的体验不如真实的体验,交“作品”不如做“产品”。 ⑤关于课题名称,鉴于调查研究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不建议改成《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⑥课题所列的参考文献,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直接关联的太少,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1)核心概念“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原有的教师劳动教育能力“3+1”的维度设定不够严谨,重新界定为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一般表现为”和“突出表现在”(见正文)。概念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教师在中职教育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方面的理念、知识与能力。强调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教育活动,中职教师应着力提升的是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下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 (2)研究目标细化,明确了研究方向。 ①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当具有和运用的理念、知识以及能力,劳动教育理念是劳动教育素养的核心。课题的首要目标是研究教师在劳动教育理念方面的认知达成路径。 ②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是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内在的支撑体系。课题下一步要以丰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发展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为目标开展研究。 ③实践是体现教师劳动教育素养、验证劳动教育实效性的试金石。让教师学会开展既贴近时代与社会就业需求,又能磨砺意志、塑造品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课题的重点目标。 (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对应起来了。文献理论研究倾向于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理念,调查研究侧重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能力的发展,路径研究将重点研究中职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 (4) 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中职教师,而是紧扣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目标,将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转换到关注中职学生劳动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上,这更符合研究者是中职教师身份的叙事逻辑。 (5) 研究方法上也对应了研究目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分别对应三个研究目标。其中,指向学生劳动素养、职业素养的案例研究法将是课题使用的主要方法。选取职业实践中的题材,设计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情景体验将是课题的研究特色。 (6) 预期成果有所调整,淡化了构建中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路径体系,放弃了以生态教育学理论建立教师个体发展模型的目标,专注研究通过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中职劳动教育实效性。 (7) 参考文献增加了直接涉及中职学校劳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文章。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五、主持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课题研究内容符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课题组成员业务能力出色、思想素质过硬,适合承担该研究工作。本单位支持该课题申报。 盖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