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7 11:12:09 发布人:于秀琴 点击数:65
(一)选题与核心概念 子课题名称是《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教师岗位实习指导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核心概念:中职教师岗位实习指导能力。 子课题的开设保持了主课题的研究方向,岗位实习指导能力在概念外延上包含于中职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之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中职阶段劳动教育应“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突出表现在利用外在条件组织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上。中职学校的岗位实习体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优势,教师要利用好资源优势,把岗位实习打造成既能贴近时代与社会就业需求,又能磨砺意志、塑造品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提升中职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依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是指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中职教师岗位实习指导能力在概念内涵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在宏观维度,中职学校岗位实习指导教师要准确把握实习的本质,坚守实习育人初心;深刻认识新时代职业场景变化、岗位需求升级的形势;要熟悉岗位实习各阶段的任务和要求;严守实习基本规范,遵守实习管理规定。在微观维度,中职教师通常管理具体的一个班级的岗位实习,教师要实施好过程管理。要研究企业、职业环境,要掌握每一个实习小组、个体的实时信息;引导学生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在实习过程里磨砺技能,提升职业素养;还要关注实习生的生活、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教育部指示各地各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准确把握实习的本质,坚守实习育人初心,切实把实习作为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持续加强规范管理、长效治理。当前,产教融合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岗位实习是嵌套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大系统下的子系统,是职业学校向社会产业培养输送人才的连接通道。把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的研究下沉到基层的执行层面上,具有现实意义。 子课题以发展中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解决中职教师指导岗位实习遇到的困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子课题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①研究岗位实习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的发生发育机制,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建立系统观念。 ②探讨班级指导教师在岗位实习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寻找教师参与系统内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合理方式及行为依据,同时帮助教师发现自我,走出心理困局。 ③着眼于岗位实习的微观维度,研究中职教师实施班级岗位实习过程管理的策略方法,提高岗位实习班级管理的效能。
中职学校岗位实习的文献研究
教育生态学理论学习 子课题以岗位实习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的发生发育为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展开岗位实习的叙事研究。课题组没有以教育生态学为专业方向的成员,但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的学习,通过向有关专家咨询等途径,借鉴生态系统理论的思维与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是具备可行性的。 2023年8月29日,江苏理工大学吴济慧博士来我校作《未来视角下职校教师教学设计的生态逻辑》现场讲座。吴博士讲述了中职课堂教学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开展教学设计的思路与逻辑,启发中职教师变革思维,提升教科研能力。吴博士的著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生态机制研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机制进行了详实而深刻的阐述,其理论体系宏大,总结的方法指导性强、适用面广。课题所引用的生态系统理论主要出自该著作。 中职教师岗位实习实践研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主课题以研究中职教师劳动能力提升路径为目标,能力提升的对象为中职学校承担劳动育人任务的教师。子课题的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化,指向担任中职班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老师,通常是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上,因此也可以将研究对象转换为学生,研究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达成个人成长目标的理论与方法。转换后的研究将更符合课题组现有的人员构成和能力条件。 子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文献资料法: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维普、知网研学(主要使用)等都可以收集和检索相关资料。在知网以“岗位实习、劳动教育、教育生态学、教育叙事研究”等关键词检索,能获取大量参考文献,研读相关文献可以了解课题相关内容(如岗位实习研究)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掌握前沿的理论与方法,提升课题成果的严谨度和创新性。 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意义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科学实证与人文思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引用自百度百科)。 岗位实习周期长,样本多,课题选取我校2024年中职旅游与酒店服务专业的多个实习分组展开叙事。叙事案例涉及的人员包括班级指导教师(研究者本人)、实习生(实习岗位是酒店前台接待员、礼宾员、传菜、餐厅和后厨服务员等),还有企业经理、企业指导老师等。拟从环境中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获取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以这些现场经验为素材形成的叙事文本和研究文本。 课题围绕岗位实习的环境与人物展开叙事,力求细致刻画中职生从学生形象到职业形象的转换,力求发现教师在带领学生步入社会时产生的困惑和面临的挑战。最后要在环境与事实中生成知识,将叙事文本上升到阐述中职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素养,提高岗位实习指导能力的研究文本。该文本所探究的是教师在指导实习中发现自我,提高认识,掌握策略的过程,是教师学会将岗位实习打造成磨砺技能、塑造品德的实践性教育活动的成长过程。 教育叙事有伦理规范的要求。首先要确保被研究者自愿接受研究,叙事中描述参与者的信息要适当,让参与者知情并签名授权。其次要注意对参与者的名称、身份信息保密,叙事中的企业、企业人员、实习生和老师均采用化名。第三要让主要参与者阅读叙事文字,接受其修改建议。 (五)组织分工 主持人负责组织主课题申报、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工作等事项,负责将各阶段材料上传网络管理平台。负责制定细致可行的研究实施计划,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有效落实,各项预期成果能按时兑现。 全体组员参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理论素材,将它们运用于课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徐森、鲍彤老师负责收集本校岗位实习数据、图表、文本材料信息;协助主持人制定实习生访谈计划和开展个案调研。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刘方媛、奚萍、孙雪萍老师参与推荐实习单位的企业调研活动。设计与课题内容契合活动计划并实施。记录分析活动过程,总结活动经验。 全体组员参与论文、调查报告撰写。以课题内容为方向,依据调查数据信息,系统分析,撰写高质量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研究过程与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23.12-2024.01) (1)全体成员进行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参与理论学习及分析讨论。 (2)集体研讨,尝试中职教师岗位实习指导能力的概念界定,探讨中职教师指导岗位实习的政策、理念、知识、能力要求以及提升路径。 (3)主持人撰写开题论证书。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24.01-2024.08) (1)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学习和研究中职学校岗位实习的政策法规、中职学校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与意义、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能力的核心要义等。 (2)进行经验收集。2024年1月收集岗位实习筹备阶段的缴交材料;1-4月收集实习生行为表现的故事材料、企业调研材料等;5、6月收集实习完成情况材料、实习日志材料等。7、8月完成数据材料汇总整理。集体研讨,分析中职教师岗位实习过程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原因。 (3)形成阶段性成果。结合中职学校岗位实施现状以及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问题,探讨提升中职教师岗位实习管理效率的策略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2024年8月主持人汇总课题组中期研究成果,填写课题中期评估表。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25.09—2025.12) (1)主持人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2)主持人汇总最终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