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领衔人:于秀琴 韩守金

成果三:论文(4篇)《基于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中职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劳动教育》于秀琴

发布时间:2025-01-06 16:28:22    发布人:于秀琴    点击数:91


 

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摘要:在“五育并举”方针引领下,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成为趋势,本研究聚焦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通过深入剖析现存教学割裂、内容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不足及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四方面探索创新路径,提出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应用策略。经实践检验,该研究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综合素养成效显著,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发展,为体育劳动教学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国家对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高度重视,“五育并举”方针明确指引着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举措。然而,审视当前教育环境,传统体育与劳动教学模式弊端凸显,教学割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单一,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创新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资源整合困难,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打破传统桎梏,深入探索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应用策略,力求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校特色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体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1]

   二、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学割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单一
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劳动教学聚焦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二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跑步、球类等训练,却难以将运动中培养的耐力、协调性等能力迁移到劳动实践中;在劳动课程里学习种植、手工制作,也无法借助体育锻炼提升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效率。这种割裂使得学生仅能单一发展某方面实践能力,难以形成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脱节。[2]
(二)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体育劳动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僵化。体育课程往往是重复的跑步、广播体操等项目,劳动课程则以单调的清扫、整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学未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创新内容,如未将新兴的极限运动、电子竞技(需体力与脑力结合)融入体育,也未把现代智能农业、手工创意设计等纳入劳动教学,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体育劳动教学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体育关注学生体能测试成绩、劳动看重任务完成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态度。评价指标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考量。且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缺少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难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师资不足
体育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短缺和专业能力不足问题。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且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难以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劳动教育师资更为薄弱,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劳动技能,培养正确价值观。
(五)资源整合困难
体育与劳动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学校内部体育场地、器材与劳动实践基地、工具各自独立管理,未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也不紧密,难以利用企业、社区等外部资源拓展体育劳动教学场景。此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协作,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体育劳动教学合力,限制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发展。[3]

    三、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一)理念融合创新

在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理念融合创新是关键的基础环节。将体育精神与劳动精神深度融合,旨在打破传统体育与劳动教学割裂的局面,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拼搏进取、永不言弃,与劳动精神倡导的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本质相通,二者深度融合能够为学生塑造强大的精神内核。
在目标设定上,以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团队协作能力和劳动责任感为核心。通过体育与劳动融合的教学,让学生在不断挑战运动极限和完成劳动任务过程中,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团队体育项目和集体劳动实践中,强化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劳动成果的创造和体育竞技的参与,增强对自身、团队及社会的责任感。
在活动设计方面,充分考量两种精神的统一性。例如开展 “农耕运动会”,学生既要组队完成搬运农具、播种等劳动任务,又要在限定时间和规则下比拼效率,将体育的竞技性与劳动的实践性紧密结合;设计 “校园劳动技能挑战赛”,设置障碍搬运、创意手工制作接力等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劳动乐趣,在合作中践行体育精神,真正实现体育与劳动教育价值的统一 。[4]

(二)教学内容创新

在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创新中,教学内容的革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与主题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课程界限,实现体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项目化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开发 “农耕体能挑战赛”“校园劳动技能大比拼” 等特色课程项目。“农耕体能挑战赛” 中,学生需分组完成翻土、播种、浇水等农事任务,同时融入跑步运送农具、接力搬运肥料等体能挑战环节,在掌握农耕技能的同时,提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校园劳动技能大比拼” 则设置课桌整理竞速、垃圾分类障碍跑等项目,让学生在趣味竞赛中增强劳动能力与运动技巧。
主题式教学内容围绕季节、节日等元素展开,赋予课程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以秋季 “丰收采摘与搬运接力” 为例,学生在果园或校园种植区进行水果、蔬菜采摘,随后开展团队搬运接力赛,既要比拼采摘效率,又要在搬运过程中保持物品完整,将农事劳动与速度、协调能力训练结合;节日主题下,如端午节开展 “包粽子体能赛”,学生需完成包粽子任务后,进行负重折返跑,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实现体育与劳动的协同育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进程中,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激活课堂活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通过情境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有机运用,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5]
情境教学法致力于创设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体育锻炼与劳动实践的双重提升。例如,模拟社区服务场景,设置 “社区环境改造大作战”,学生需分组完成搬运垃圾、清理墙面广告等劳动任务,同时融入快速穿梭障碍物、接力传递工具等体能训练环节;模拟农田劳作场景时,构建 “田园耕种挑战赛”,学生既要完成耕地、插秧等农事活动,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田间往返跑运输物资,使学生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中,自然地将体能训练与劳动技能培养相结合。
合作学习法则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劳动任务,深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以共同搭建校园种植园为例,学生分组负责规划布局、搬运材料、栽种植物等工作,过程中需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同时各小组之间展开成果评比与速度竞赛;又如组织 “校园创意手工作坊”,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大型手工制品制作,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在竞争中激发创新思维与拼搏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体育劳动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价创新

教学评价创新是推动体育劳动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要环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标准,全方位考量学生的综合表现。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幅度,如跑步速度、球类技巧的进步,还重视劳动成果的质量,如手工制品的精细度、农田作物的生长情况;同时,将团队协作表现纳入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劳动任务中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如是否提出新颖的劳动方案或体育训练方法。[6]
在评价方式上,摒弃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能引导其反思学习过程与成果,互评则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评价凭借专业视角给予客观反馈,三者相辅相成,使评价更全面、立体。此外,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通过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关注其成长轨迹,如对比学期初与学期末学生的体能变化、劳动技能提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与促进作用,助力学生在体育劳动学习中持续进步。

   四、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学校层面

在体育劳动教学模式应用中,学校需统筹规划课程、师资与资源。课程设置上,立足校情与学情开发校本课程,如以 “校园运动农场” 为主题,将蔬菜种植与障碍跑、物资搬运等体育项目结合,增强课程吸引力;合理安排课程周期与课时,确保教学循序渐进。师资培训方面,定期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开展体育劳动融合教学讲座,围绕 “农耕体能训练设计” 等主题进行案例研讨,组织教师赴示范校观摩学习;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考取劳动教育指导师等资质,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场地资源整合上,改造校园空间建设多功能实践基地,设置 “运动工坊”“生态运动区” 等场景;与社区、企业建立合作,利用农场、工厂等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平台,保障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二)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需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组织上,运用项目式学习理念,设计 “校园环境改造工程” 等综合性任务,将体育锻炼融入劳动流程;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体能与劳动技能差异,设置不同难度任务。在指导方法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示范教学等策略。通过模拟 “社区志愿服务竞赛”“校园劳动技能大比拼” 等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技能教学环节,教师需进行标准的动作示范与细致的讲解,针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动作规范问题、劳动实践中的操作技巧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与劳动要领。此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评价实施时,灵活运用多元化评价工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体育劳动表现;定期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及时反馈改进方向。同时,教师应主动参与跨学科培训,阅读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文献,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实践反思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三)学生层面

学生是体育劳动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在激励机制构建上,学校与教师应设立多元立体的奖励体系。除传统的物质奖励外,更加注重精神激励,增设 “劳动体育之星”“最佳创意团队”“进步标兵” 等荣誉称号,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广泛表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自信心。建立完善的积分兑换体系,学生参与体育劳动课程、活动及竞赛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体育器材、劳动工具、学习用品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动力。

成果展示活动是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学校可定期举办 “体育劳动嘉年华”,设置农耕成果展览、劳动技能挑战赛、体育趣味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板块,让学生展示在体育劳动学习中的成果与风采。组织 “创新成果发布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新颖的劳动工具、体育训练方案或劳动体育融合活动,并邀请家长、社区代表、教育专家参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平台。此外,积极引导学生组建体育劳动兴趣小组,给予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空间,如让学生自主设计 “校园运动劳动周” 活动方案,从活动主题、项目设置到宣传推广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劳动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体育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与意志品质。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与理论贡献。实践层面,创新后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与综合素养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例如,在 “农耕体能挑战赛” 等课程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农业劳动技能,体能测试达标率较以往提升 15%,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多所试点学校通过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与实践基地,逐步形成差异化的体育劳动教育品牌,推动了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理论层面,研究构建的理念融合、内容创新、方法革新及多元评价体系,为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未来展望
体育劳动教学模式的发展仍有广阔空间。在持续优化方面,需进一步结合教育科技发展,将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融入教学,创设更具沉浸感的劳动与运动场景,提升教学体验;同时深化理论研究,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模型。推广应用上,应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建立示范校引领机制,推动创新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校的普及。在学科融合方向,未来可探索体育劳动教学与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如开发 “生态劳动与生物科学探究”“劳动艺术创作与体能拓展” 等跨学科课程,构建 “五育” 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完善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建伟."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2):8-10.
[2] 王玉侠,李润中.高校体育混合教学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研究[J].内江科技, 2023, 44(4):130-132.
[3] 汪超,李芮芳,王剑.高职体育实践课程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一).2024.
[4] 相振伟.基于个人与社会责任的体育教学模式:简介,应用与启示[J].体育科技, 2023, 44(5):116-118.DOI:10.3969/j.issn.1003-1359.2023.05.034.
[5] 黄世标."5E"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中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6] 陈鹏卢德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理念分析——评《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22, 42(1):I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