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区域劳动教育项目化实践研究

领衔人:吴丽萍 袁惠娟

【理论学习】:袁妍妍—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4-12-17    发布人:吴丽萍    点击数:175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在新的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

强调“五育并举”

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尽管只是增加一个字,但却是整个教育内涵的变革,也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有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就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品德修养,有知识见识,有奋斗精神。要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实的信念、爱国的情怀、扎实的学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密切关联的。

劳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因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首先是从劳动开始的。我们所有的知识,有间接知识也有直接知识,以间接知识为主体,但间接知识来源于直接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不光是强化了劳动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

我们曾经把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意义不大,任何体力劳动都包含着脑力劳动。而任何脑力劳动都有体力的参与,我们的认识特别是体验性认识是全身参与的。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事让机器做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条件下,确实有很多事情机器可以替代人,但是这个过程中,不会没有劳动的空间,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这个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而从教育而非工作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功能更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在思想观念上,要尊重劳动,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这个中间除了技能,更有很多价值判断。通过劳动获得在智育和体育过程中得不到的体验,从而把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现代人的需要。

关于劳动教育,存在不少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活。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干活,很有可能导致有劳动没有教育,经过劳动以后学生反而厌恶劳动了。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劳动教育应该以技术为载体,充分挖掘技术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普通教育,不是特定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的。

多元合作拓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做家务、做农活,在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关键劳动能力。要让学生深入劳动现场亲身体验,多动脑。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增强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制度、劳动过程与成果的思考和劳动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内外协作的方式,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塑造积极的劳动观念、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让劳动教育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